指導學生參加證照考試 指導學生參加證照考試
項目內容
年度月份
導遊領隊考證照有關之觀光資源地理篇
舊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 早期
 
人類開始有農業的生產活動、依照文化發展的狀況,區分為早、中、晚三期。 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史前文化僅發現大坌坑文化,從遺址的大小及文化層堆積型態,應已是定居的小型聚落,主要是分布在河邊或海邊、湖岸的階地,台灣皆可見其分布。其年代依據南部地區的絕對年代推測約在距今7000-4700年之間。

不過大坌坑文化的文化內涵與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長濱文化或網形文化,似無直接的發展關係,可能應是由海外移民而來的新文化。新石器時代中期發展出相當多樣化的史前文化,包括牛罵頭文化、牛稠子文化、訊塘埔文化、繩紋紅陶文化等,年代大致距今4500-3500年之間。這個時期的史前文化是自大坌坑文化演化而來。
2012/09
新石器時代晚期:
包括芝山岩文化、圓山文化、植物園文化、營埔文化、大湖文化、鳳鼻頭文化、卑南文化、麒麟文化、花岡山文化等,年代大致距今3500-2000年之間。
  這個時期平原地區則以農業為主,但狩獵漁撈仍重要;而山區與恆春半島,則以狩獵、漁撈為主,聚落大且多,推測人口應該相當多。
 2012/9
金屬器時代:
     包括十三行文化、番仔園文化、崁頂文化、大邱園文化、蔦松文化、龜山文化、北葉文化、靜浦文化等,文化年代距今約在2000-400年之間。

 十三行文化可能是植物園文化接受東南沿海地區冶鐵及燒製火候更高的陶器技術之後的進一步發展的文化;中南部的番仔園文化、大邱園文化、崁頂文化、蔦松文化、北葉文化和東部的靜浦文化可能都是本地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的後裔。龜山文化其文化相貌和南部地區及恆春半島的其他文化均不相類,可能只是偶發性的移民。
 
 2012/9
台灣的原住民族及各族之祭典、名稱、文化特色
目前古蹟等級及相關博物館
就歷史、文化、藝術、科學、時代遠近、時代特色、工匠流派、規模數量及現況品質加以評定。列為第一級者,由內政部主管;列為第二級者,由省(市)政府主管;列為第三級者,由縣(市)政府主管;而管理維護事宜則由該古蹟所在地地方政府負責。國定古蹟是指由中華民國政府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審查指定並辦理公告的人類為生活需要所營建之具有歷史、文化價值之建造物及附屬設施群,屬「古蹟、歷史建築、聚落」類文化資產古蹟型。由文化資產(古蹟、歷史建築、聚落類)中央主管機關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管,2005年10月31日以前為內政部
 2012/10
中國歷代與台灣的關係
最早始於西元230年,三國吳尋兵於夷洲之說,學者認為”夷洲”是、或不是台灣的爭論。
1624年荷蘭(台南)、西班牙(基隆、淡水)殖民時期,荷蘭人大量從台灣輸出鹿皮、糖、硫磺。1642荷西戰爭,西班牙敗出。南區教學資源中心協作平台設計競賽
 2012/10
指導學生執行國科會專題計畫 指導學生執行國科會專題計畫

           傳統市場服務提供之型態,是一種結合商品銷售的服務型態,由攤商直接銷售並與顧客接觸、提供服務。傳統市場俗稱為「菜市場」或「市仔」,其難以取代的優點在於鄉土人情味濃厚,消費者在傳統市場中也能享受除了消費供給功能外的社會休閒價值,與一般賣場拿了貨品就走的消費習慣大大不同。蔡宜玲(2008)指出傳統市場上,攤商和顧客之間因為買賣而衍生出可貴的朋友交情,市場不單是一個購物的地點,也是一個傳遞訊息的場所,能增進人與人之間緊密結合的情感網絡。多數到傳統市場的消費者,不僅因為生活在其周遭享有「便利性」,也因為「人情味」與「社區性」而緊緊維繫著「人」與「地方」的關連(許貴菊,2011)

傳統市場所在位置,提供地緣上周邊消費者不僅限於買、賣之功能,更支持休閒生活,以人際互動訊息交流,培養濃厚的鄉土人情味。傳統市場民眾以買賣信任為基礎,貨比三家價格彈性的選擇性購買,並且享受殺價的樂趣、刺激與成就感(林珮如,2004)。市場內每個攤位各自擁有經營權,有些攤商包辦所有商品製作及販售流程,包括採買材料、清洗、烘培、添加物、整理、貯藏、分類、分級、包裝、運送、展示和促銷,獨自經營自負盈虧。

食品加工屬於勞動密集產業,整體產業的銷售額,受經濟環境變遷影響甚巨。然而其銷售額也受到消費者日益看重包裝、品質、口感及健康的影響,消費型態逐漸因賣場的設立及自動生產產品影響下,刺激傳統產業的變新及進步。

社會結構與文化變遷,影響消費者的需求與期望,相較於販售熟食、生食、冷熱食的潮濕市場,大型廠商具有規模效益,附設免費停車場、空間廣、樓地板面積大,商品種類完備,低價策略威脅傳統市場的生存空間(李皇照,2003)。量販店發揮單位生產力高的效果,更以多樣化的產品,追求產品產值與市場佔有率,而微型企業只能以專業化生產在夾縫中求生存,加上銷售地點受傳統市場的地點與時間限制,難以對抗壓倒性的競爭勢力。量販店及超市遍及的時代,傳統市場為了更加吸引民眾刺激消費,在包裝上別出心裁,產品的包裝視覺設計已是民眾在選購產品上重要評估因素,此外對於品質、口感及健康的重視度也日益增加(李麗華,2006)

量販店常以夾報廣告的促銷手段,吸引不同於傳統市場營業時間的生活型態之個人,在有限的時間資源配置下,從事採購的行為, Andreasen (1984)認為家庭狀況發生變化,品牌偏好是左右選購產品時的節省時間配置成本,是未來重要的消費型態變革。然而建立品牌植入消費者記憶,除此之外,Petrison, et al. (1997)認為建置顧客資料庫並持續與客戶溝通,在過去的一個世紀,已成為許多公司能夠達到業績發展的重要理念。他們的研究引用這些保持與顧客持續互動的概念,到不同的行業進行檢測,經過發展快速及進展緩慢的公司比較檢測的結果,證明促進營銷成績相關聯的概念是以溝通為核心的經營方式,可創造與他們的客戶之間互動的更好效果。

有關食品零售現代化,香港學者們Goldman, et al. (2002)對全球超市糧食零售商,按零售業態的產品類別做一份研究,來分析不同零售市場份額增長的差異。他們先後在二個年度 (1995年及1999) 進行比較,提出診斷和監控零售市場銷售額的環境測量調查報告。研究結果顯示在兩個時間點,香港推動的食品零售現代化,雖然超市的地理和經濟區段的擴散已達完備,但具體易腐性的生鮮產品則在超市的銷售份額,都難以有突破性的擴增。雖然1999年政府對易腐性食品的限制,各現代超市的銷售份額有些微的增長,但消費者認為易腐爛的食品,傳統市場優於超市,這些觀點之下,對大企業對想從傳統市場奪取更多份額的影響不大。

傳統市場在東南亞已行之有年,擁有在食品零售業長期銷售的競爭優勢,Huang, et al. (2015)對台灣250位消費者進行調查,研究指出儘管面對來自西式超市的激烈競爭,傳統市場在台灣仍然屹立不倒,主要關鍵是食品質量,以及人員的服務效益影響消費者的滿意度。同樣強調傳統市場的生鮮食品競爭優勢,泰國學者Gorton, et al. (2011)了解從傳統農貿市場到超市的採購轉變行為,調查中小學的購物行為及數據,分析結果指出,多數學校採購的支出仍是以傳統農貿市場為主; 但農產品的市場份額在個人銷售比率上,已經大幅被超市蠶食,不若過去顯著的業績。特別是該研究調查的泰國傳統市場,因為缺乏衛生管理,主要客戶群已淪為經濟弱勢的老人、低收入戶和教育程度低的消費者為主。

現在代社會的發展,人們在各項生活活動上所分配的時間、精力與金錢,反應出消費者對產品價值觀的決策,相關農政單位不應忽視消費者教育。為培育健康安全的在地產業能夠永續經營,特別是對中小學營養午餐的採購,更要以在地生產的產品為主要採購品項,以免失於把關安全食材,並使基礎民生產業失去營收的就業機會。

論文 論文
論文名稱
學生姓名
系所
指導
權重
年度
月份

 

 
流通與行銷管理系
 
2014/1
海端鄉新武部落休閒觀光產業推廣之研究
潘嘉禎
流通與行銷管理系
 
2014/1
從原住民部落簡易自來水發展之探討-以花蓮縣文蘭部落為主
邱冠華
流通與行銷管理系
 
 2014/1
Apple iPhone 使用者對品牌忠誠度因素分析之研究
呂嘉宏
流通與行銷管理系
 
 2014/1
 
 
流通與行銷管理系
 
 2014/1